2017-18 湖人筆記 - Lonzo Ball 登場、Ingram 的調整、Randle 和小陣容、Clarkson 再定位

湖人打完了前四場比賽,我想球迷們對今年湖人的樣貌也有點底了。這就是一隻不成熟的球隊的典型樣貌。當我們付出百分之百努力、氣勢打起來的時候,有能夠匹敵巫師這種季後賽球隊的戰力,沒撐過開局的不順可能就會像對上快艇時的整場找不到節奏兵敗如山倒,更多的時候會是像對上太陽、鵜鶘,無法保持整場的攻守強度。
成長的過程總是伴隨著陣痛,尤其經歷暑假人員大幅的變動,球員、團隊,包括教練們都在學習並且適應彼此找出最好的標的,過程中可能有些不盡如人意,甚至看起來有些荒謬。急著去評價、拿高目標要求隊伍,不但讓看球的時光變得一點也不愉快,還得到半點好處。比賽的感想很多人都寫過了,這邊提供幾個我自己比較在意的看點。
榜眼 Ball 的初登場
選秀至今倍受期待的 Lonzo Ball,其傳球就像大學一般令人驚豔,儘管在對快艇的初登場打的不怎麼樣,但就像夏季聯賽時一般很快的反彈,第二場對上太陽就拿下 29 分 11 板 9 助攻,四場比賽場均 11 分 9 助攻 9 籃板。前四場合計的 36 次助攻,是 1983 年以來除了第四戰對手 John Wall 最多的,但同時後者有 23 次失誤,而 Ball 只有 12 次。高達 3.0 的助攻失誤比讓人幾乎忘記他只是一個身體發展還不完全的新秀。
當然 Ball 也有新秀轉換上的落差,最常被提到的就是僅僅 31.6% 的命中率(三分命中率 22.7%)。但我並不覺得會是一個太嚴重的問題,綜觀他四場比賽,他其實是很不容易被情緒、自己狀態影響的球員,不論手感火熱還是冰冷,出手紀律一直都保持的很好,而他大學時也並不是一個沒有外線的球員,我想投著投著命中率就會回來。
比較少人提及的是 Ball 的切入並不如預期的差勁,至今場均切入 10.5 次排在聯盟控衛中遊,但是透過切入的助攻次數 2.8 次是聯盟最高,助攻比例 25% 且僅有 2.4% 的失誤率。同時 Ball 在進攻端大量仰賴檔拆,場均 8 次佔了他總體進攻比例的 43.8%,在出場超過 3 場的球員裡排在第 12 失誤率是還算可以接受的 15.6%。撇開助攻不談,我們也真的看了很多他「完全甩開對手」只是沒放進的畫面(笑)
Ball 並不是一個完美的球員,他也還沒有真的拯救湖人。防守端就是他很顯著的弱點,特別是在第三場對鵜鶘時,他在比賽末段一上場湖人整個防守強度就降下去了。但同時在第四場對巫師時,他幾次對到 John Wall 時的防守佔位和快速下手又讓人對他的籃球智商感到讚嘆。橫移的速度,在他身體開發完全前始終是繞不開的缺口。
整體來說,就像本文開頭講也會一直強調下去的,不要對年輕的湖人有太過不合理的期待。至少 Ball 在季初的表現完全對得起他的榜眼身份,甚至在其他球員受比賽順風、逆風影響時,超乎想像成熟的他會去專住在退防、保持出手紀律、始終注意到弱邊的球員這種小事上,更別提他的傳球塑造了湖人聯盟第二多攻守轉換的球風,在過份評價他的同時(不論是高估還是低估)別忘記他終究還是一年級而已。
Ingram 的逐場調適
在季前賽心得裡我就提到不要對 Brandon Ingrm 的撞牆做出過度反應,很開心的他也沒有打我臉而是一直不斷的逐場調整,撇開數據不談,我們可以看到隨著他把跳投比例加回來,以及更提早的採變向步伐,除了開幕對快艇內容特別糟糕外,內容是一場比一場的好。
暑假才修正過的出手姿勢並非那麼好適應(人家 Griffin 可是花了三年),所以隨著他時高時低的出手點,跳投會有起伏那也是必然的,特別是今年 Walton 將他當作單兵 finisher 來用,一對一的比例從去年的 14.7% 大幅上升到 24.3%,雙重因素的影響下當然他的命中率會依然起伏不定下去。
撇開進攻不談,Ingram 這四場的外圍防守也是相當優異,特別是當我們放小陣容他能夠和 Kyle Kuzma、Julius Randle 一起無限 switch,太陽、鵜鶘、巫師三場比賽這個前場組合都是我們防守效率最高的時候。所以即便他還不是一個優秀的單兵防守者,但不妨嫌棄他進攻不成熟的同時給他的防守一些掌聲。
Randle 和 Luke Walton 的小陣容
說到 Kuzma、Randle,就不能不提我們鋒線塞車的情況,在季前賽感想 2 該篇文章中我就有提到大前鋒時間的調配會是調度上的困難點之一,而且不論怎麼調度都會很有爭議。最後 Luke 採用了季前賽末的陣型讓 Larry Nance 先發,天賦、能力最好的 Randle 也的確在失去先發後有了情緒上的反應(1、2),也明顯的被懲罰性的縮減了時間。
儘管爭議不斷,Randle 還是在有限的上場時間內證明了自己。第三場防守鵜鶘中鋒 Demarcus Cousins 造成了對手大麻煩,提供了 Jordan Clarkson 和 Kuzma 反攻的環境讓湖人打出了一波 29-8 逆轉戰局;第四戰對上巫師依然被刻意冷凍,在四節以前只打了 6 分鐘,最後他以小球中鋒的身份幾次換防 Wall,弱邊補位擋下了手風正順的巫師,幫助湖人在延長賽取勝。在在顯示了他在湖人防守端的價值。
即便 Nance 在徬徨無措,猶猶豫豫的前兩場之後越打越好,也依然並不是一個能在攻守兩端和 Randle 相提並論的球員,但他的勤懇、不抱怨、不在乎角色定位和最重要的湖人還能在便宜用他幾年,教練團和球隊高層不願意放棄大量投資他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也並沒有厭惡所謂的類勇、小陣容,事實上這也是 NBA 的潮流,在 2015 勇士死亡五小拿到冠軍以前,75%的上場時間裡有兩名大個,然而到了去年所有季後賽的球隊上場時間裡,同時有兩名大個子在陣的時間只剩下 40%。賽爾提克的少帥 Brad Stevens 暑假更是提出了大個、側翼和持球手的分類方式,C's 也同時在雙探花 Jaylen Brown 和 Jayson Tatum 雙小前鋒的先發下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而同樣崇尚小陣容的 Walton 總教練,在這短短的四場比賽,嘗試讓 Lopez、Andrew Bogut、Nance、Randle 和 Kuzma(是的,你沒看錯)等五名球員擔任場上唯一大個,可見一方面如他自己所述還在測試陣型,另一方小陣容也是他核心思想的一部分。我只希望 Luke 在繼續排出匪夷所思搭配的同時,Walton 還能記得 Randle、Kuzma、Ingram 是季前賽至今最有效率的前場防守陣型。
Clarkson 的角色轉換和後場輪替
我已經懶得再說這是第幾次 Jordan Clakson 轉換角色了,季前本來預定像去年一樣擔綱第六人外圍 Finisher 角色的 JC,在湖人前兩場使用 Tyler Ennis 和 Alex Caruso 效果都不理想的情況下,他再度臨時轉變為替補的控球,然後他在後面的兩場打出了截然不同的表現。
第一場對快艇,在湖人先發一片死水的情況下以分衛角色登場,幫湖人打開了比賽。第二場對太陽,依然是獨善其身但是很有效率的 6-11 fg 拿下 17 分;第三場對鵜鶘,以替補控衛身份上陣,那個能突能切能拔幹切入還能找到隊友的他,彷彿就像兩年前新秀末段靠著檔拆和體能大殺四方的小 Lillard;第四場完全找不到比賽節奏,兼且被巫師優秀外圍防守壓迫的情況下,看起來卻像是隔壁棚的 Austin Rivers。
四場下來場均 16.8 分、49.1% 的命中率看起來不錯,但出場時間 20.6 分鐘是新秀以來最低,而這樣混亂的角色定位,即便是技術很全面的老將都難以適應,何況前年改打分衛,去年以只在 Luke 惡搞 D'angelo Russell 下,客串了幾場控衛的他。不是在幫他找藉口,但有時候 Luke 的比賽計畫和給球員定位的變動真是有些混亂的讓人生厭。
讓 JC 改打替補控衛,另一項重要因素則是 Josh Hart 比想像中更快的適應 NBA,這位體脂率只有 5%,把自己普通人的身體練到極限的得分後衛,能從 2 號守到 4 號,幾次輪轉到大個子也能夠靠著力量頂住一、兩下,除了速度超越他太多的外圍球員外(他真的沒多快),無論是無球防守、close out、換防的選擇和拼搶的積極性都算是相當不錯。
在湖人太多人需要持球、投籃,能有一個不需要球權,可以往 3D 發展的球員當然需要多給他機會。而老將 Corey Brewer 也在他的崛起下除了替補二號、三號,也被分到了一些四號的時間。我對於讓 Hart 固定二號是相當樂觀其成,只希望 Luke 能再接下來的比賽裡早早確定前、後場輪換。而不是「誰打的好、誰該場多上」,而造成球員角色的錯亂以及難以適應。
換教練的時候到了?
順代提一下很多人問的,最近 PTT 湖人版和 Reddit 很流行的喊著換教練,甚至連「Luke Walton 只是比較帥的 Byron Scott」這種沒什麼大腦的話都出來了。
這邊一併闡述我的想法,我的確對 Walton 有像是給球員定位不清楚、過度偏好小陣容、逐場大幅改變球員角色上場時間、球隊進入半場後攻勢停滯等諸多的抱怨,但我是一點也沒有希望換教練的想法,我始終不認為連兩年能生出這麼多變化的 Luke 會是一個沒有料的教練,也許更多只是缺乏作為總教練的經驗。同時,季初換教練等於浪費了整個夏天,除非情非得已,實在不是什麼好主意。
如同開頭說的,這是一個不成熟而且變動很大的球隊,我願意接受球隊成長的代價,那代價也包含教練繼續他的嘗試以及成長。